特朗普对中方的邀请函拉满了期待信弘优配,这让美国“对华鹰派”全面失势?
美媒《纽约时报》声称,美国总统特朗普私底下有极为强烈的访华意愿,在经贸、外交等方面对中国释放积极信号的同时,白宫也在筹备一个商界代表团,各路美企都在争名额,就为了能在飞往中国的空军一号上有一席之地。
【特朗普据称“有强烈访华意愿”】
受此影响,对华鹰派暂时性地被边缘化,免得他们成为中美高层互动的干扰因素。在一个多月前,这些人的声量不可谓不高,但目前都要为特朗普的访华意愿让路。
另外,根据消息人士的说法,特朗普希望在今年晚些时候收到中方的邀请函。如果要确保这点,他和他的内阁就不能节外生枝,对中国的措辞要更为审慎一些,更不能像之前那样随心所欲。
顺带一提,对于“特朗普希望访华”的消息,美国商务部拒绝置评,白宫、财政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则是选择沉默。这种不置可否的态度,其实已经说明了很多。
不管最后特朗普能不能成行,美方或许都会就这个问题与中国沟通,因为这还得看中方会不会点头。
关键在于,中美围绕经贸协议的进展是否顺利。
信弘优配
【《纽约时报》称,对华鹰派现在被“边缘化”】
之前的中美关税战,无论美国愿不愿意,白宫曾经屡试不爽的技术管制措施,终于成为两国谈判桌上的筹码,原因无他,中国展现出了对等反制的能力。
中美上一场谈判已经是一个月以前,至今美国战略界都在讲,美国同意将出口管制问题纳入谈判范畴,是中国的“重大成就”。
我们也能看到,伦敦谈判之后,美国显著放松了在高科技领域的管控力度。
由此可见,美国过去多次声称,出口管制是“国家安全问题”“不容讨论”,这只是个借口而已。
但如果不是中国反制力度到位,恐怕这层窗口纸还不会这么快戳穿。
【白宫正在制定随特朗普访华的商界代表团名单】
这里就不得不提信弘优配,当年率先将出口管制应用到中美经贸关系的,恰恰是特朗普,拜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,结果到了特朗普的第二任期,却不得不有所收敛。
可能在中美第一场谈判之后,美国就在有意识地为鹰派言行降调了。5月中旬,美国商务部曾经出台一个措辞极为严厉的声明,专门冲着中国来的,结果在几个小时以后,该声明象征性地撤回了措辞。
主要是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担心,这类行动可能会损害后续的中美互动。
接下来,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,一个标准的鹰派人士,于6月出现在了中美谈判的伦敦会场。
【前不久,中美举行了双边外长会】
紧接着,其他那些知名的对华鹰派人士,纷纷被“边缘化”,比如说怂恿特朗普发起关税战的经济顾问纳瓦罗。
然后是国务卿鲁比奥,他和卢特尼克一样,首先是特朗普提拔上来的内阁高层,然后才是对华鹰派。
特朗普如果想来中国,他们要做的不是公开劝阻,而是要大力配合,甚至走上中美互动的一线,以展现自己的忠诚度。
鲁比奥前段时间,也在马来西亚与中方举行了他上任以来的首次中美外长会谈,当时就有猜测说,这是在为后续的元首会晤做铺垫。
不过这类传言,中美基本上不会过早地对外证实,只有一切准备就绪,才会有更确切的消息。
还有就是,特朗普之前对国家安全委员会进行了重组,里面的一些鹰派成员被就地解职,理由是他们对总统“不够忠诚”,就连原先的国安顾问沃尔兹都被发配到联合国当大使,鲁比奥正在顶他的班。
【特朗普能不能来,还要看中国会不会点头】
这一系列人事变动下来,让那些主张中美积极互动的白宫高层有了更多发声空间,再配合商界人士的政治游说攻势,才造就了现在的微妙局面。
特朗普能否成行?他想要的晚些时候访华,究竟是9月份来,还是更要靠后一些?早来的话,或许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,但如果另行安排,也能为双边互动留下更多的缓冲,从而有充分的时间敲定所有细节。
和之前中美“止跌企稳”不同的是,特朗普上来以后,两国互动模式有所变化,一场关税战,让经贸议题成为中美加强对话的切入点,而不是传统的战略沟通渠道,这恰恰符合特朗普那种“达成交易”的思路。
不管怎么说,中美如果能顺利达成新一轮协议,在其他领域也没有出现大的摩擦,确实能为特朗普访华铺平道路。
有必要明确的是,美国内部的对华鹰派失势信弘优配,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,是特朗普政府那边权衡利弊后的取舍。这些人眼下暂时蛰伏起来,等到了特定阶段,又会继续对中国示强。
七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